中国武警演示单兵防空绝活俄乌士兵用上它就不必在战壕里挨炸
发布时间: 2023-09-25 02:45:59作者: 鼎博手机版app
近期,一段武警部队无人机操作员使用穿越机作战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让网民直呼精彩。在视频中,操作人员穿戴好设备,手抛投放一架穿越机,并迅速进入了作战状态。在接下来的攻击训练中,操作员不光利用无人机准确撞毁了地面固定靶标,还在空中精确“击落”了由气球模拟的飞行靶标,显示出高超的技术水平。
有人可能会说“撞个气球算多大的本事?”但从现代战场——说直白点就是俄乌战场——的实际作战案例来看,这种单兵对空作战的能力,很重要。一架在网上只卖几千块的穿越机,在战场上有时候就可以决定整个班的生死。
俄乌开战以来,我们见过很多次俄军或者乌军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在空中投弹的视频。在无人机下方,躲在战壕里的敌方士兵要么是毫无察觉,要么是发现了无人机,但也无能为力,少数举起步枪来射击的,基本也打不中。
造成这种绝望场景出现的原因,就是在便携式无人机出现之后,无论俄乌都非常缺乏反制它们的技能和硬件设备。
对付四旋翼无人机,其实有反无人机枪这种便携特殊装备,但它更多被配备在机场等场所附近。一个肯定是成本问题;二个原因是它的用处过于单一:只能对付无人机,无另外的任何用途。所以为单兵普遍配发配备这种装备,会非常鸡肋。
其实对于敌方多旋翼无人机,在步兵角度而言,更经济实用的反制手段可能只有一种,那就是穿越机。它的首要功能当然是空中侦察,此外也能解决几百米高度内的小目标防空问题,需要时甚至还能挂载弹药直接去攻击地面目标,能够说是步兵班的居家旅行必备神器了。
俄乌冲突开始之后,双方都放出了很多在战场上使用穿越机作战的画面。不过最多的用途还是炸战壕或者对方车辆,绑上一发炮弹,穿越机也就是巡飞弹。但它和之前的“伊朗小摩托”这种武器性质不一样,能算得上是进化版。因为“小摩托”虽然威力更大,但只能对设定好固定的目标进行打击,而这类穿越机改造来的人操弹药,对移动目标的打击能力堪比导弹。
不过在俄乌冲突中,像咱们武警部队这次模拟的用穿越机去撞毁对方无人机的情况,出现得还不太多。这一点稍微想想就能明白:俄乌双方一个虽然军工实力不错,但遭受外界制裁,缺乏足够电子元器件;另一个本身就没剩下太多军工实力,双方都没有能够廉价大规模生产穿越机的能力,买回来节约着用就能够理解了。原本可以拿来换对方一台坦克、装甲车的,要是在防空作战中跟对方同归于尽,那就太亏了。
而且还有一点,不论用什么手段来拦截,第一个前提还是发现目标.要发现目标关键靠雷达,这又是一个当今的俄乌双方都缺的东西。
虽然乌克兰战场上有各式各样的大型防空系统在运作,但它们要用来防卫重要目标,和步兵无关,自然也没有去搜索多旋翼无人机的空余精力。
双方步兵在野外能得到的空中情报,最多也就是数量不多的野战防空系统雷达支援了。这一点上俄军的情况会比乌军略好,但“黄蜂”或“铠甲”这类防空车在设计时,考虑的主要也不是今天这种多旋翼无人机。所以就算在雷达上识别出来它们,自己搭载的导弹也并不适合用来拦截,因为同时又缺乏数据互通的信息化终端,也就没办法直接给步兵提供目标信息,引导他们去用穿越机“手动防空”。这也就导致了步兵对着敌方的“土轰炸机”无能为力的情况。
如果战场上能有更多可以探测小型空中目标的雷达,并且和穿越机做些必要的集成,或许我们就能够正常的看到这样的场面:装甲运兵车上搭载的相控阵雷达探测到一个小型低速目标,判断为正向我方战壕靠近的敌方多旋翼无人机,于是向附近的步兵共享了敌方位置、速度、高度等信息。
很快,负责防空的我方操作手抛出穿越机,按照显示终端上指示的敌方来袭方位前往拦截。最终,操作手控制穿越机准确撞击目标,将其击落。
不管从成本还是技术上来说,这种火力配置并不是天方夜谭。既然我军在打击地面目标时,能整个班人手一个火箭筒,那在拦截空中目标时,人手一架穿越机或者两人一架,也很合理。这些穿越机成本并不算太高,重量和尺寸也不大,能对地、对空还能侦察,这样的多面手武器,能让步兵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潜能。
其实单兵便携的相控阵雷达,我们的祖国都已经研发出来,将来具体是怎么配备,也还要看作战的需要。但能确定的一点是,手里有足够的牌,怎么打都是能够准确的通过形势变化来调整的。而且装备一旦定型上了规模,大概率是我方成本更低,这一点毫无疑问。
现在的民用穿越机只为拍摄等用途来设计,那么真要“参军”肯定也会存在一些不足。如果考虑要成为制式化的武器,那到时候就有必要对它进行规范化的改进。
比如在对空作战这个用途上,可优先考虑为穿越机加强防撞能力,和对方相撞坠落后可以自动调整姿态恢复正常飞行。此外还可优先考虑加入网枪发射器,这样操作手可以瞄准敌方射出特殊材质的网,缠住其旋翼来完成击落。
如果可以让我们的穿越机具备恰当的攻击能力,那在防空时就不必和对方一换一同归于尽,这样在对抗的时候能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收益,时间一长,对方是消耗不起的。而且这种级别的修改,都未必会需要军工部门来出手,可能只需要无人机厂商稍微做些模块化设计,通过搭载特定的作战模块,就可以实现多种任务。
在乌克兰战场上,俄乌双方用各种奇奇怪怪的战例给我们未来的作战提供了很多启发,有些战法其实还只是在萌芽状态。但如果能去加以研究优化,把我们的制造业优势发挥到极致,未来在有冲突发生时,一些针对部队需要定制的新型单兵辅助装备,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