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博|(鼎博手机版彩票)|鼎博app

鼎博10年专注于立式加工中心解决方案
中国加工中心行业十佳诚信企业、质量、服务

全国咨询热线13920844149

鼎博彩票

鼎博彩票

浪漫多元的意大利如何成就中小企业王国?

发布时间: 2024-01-25 12:22:16作者: 鼎博手机版app

  凭借阿玛尼、法拉利、玛莎拉蒂等引领世界的时尚与汽车品牌,意大利成为世人眼中的“全球设计之都”。

  同时,意大利不仅是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欧盟内第二大制造业强国,还是欧盟和北约的创始会员国,也是申根公约、八国集团和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的成员。

  不过,尽管意大利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国内经济却形成了以首都罗马为界,北部地区经济发达,南部地区相对落后的尴尬局面。

  而且意大利南北文化差异也很巨大,北部更重视效率,做事严谨,南部则普遍大大咧咧,自由奔放。

  很多人可能注意到世界历史上有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因为“罗马”在世界历史中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因此在罗马灭亡之后,许多与其有渊源甚至根本无关的国家,纷纷以“罗马正统”自居,甚至为此大打出手。

  比如“神圣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可奇怪的是,明明是建立在罗马城基础上的意大利,却对“罗马”这个国名不“感冒”,这是为何?

  虽然早在罗马时期,意大利就存在了,只是那时的“意大利”还是个地理概念,而非线世纪,罗马人将自己发迹的亚平宁半岛命名为“italia”(意大利亚)。“italia”翻译成英文就是“Italy”,也就是今天中文翻译“意大利”的由来。

  意大利主体部分是宛如长筒靴一样的亚平宁半岛,“靴尖”外是西西里岛,以及面积略小的撒丁岛。

  绵长的亚平宁山脉纵贯意大利境内,虽然总体与半岛方向一致,但还是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是位于阿尔卑斯山南麓的波河平原,这里是意大利最为繁华富庶的区域;南部包括西西里岛、撒丁岛在内,是传统的产粮区。

  意大利的北部虽然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可由于身处罗马的“北大门”,经常遭受异族侵袭,古罗马人便将南部作为重点开发区域,并继承了希腊在此的种植业。

  不断地对外扩张中,罗马人将大批战争掠夺来的奴隶输送到南部种植园,让当地兴盛起来,慢慢的变成为罗马共和国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的中心。

  公元395年,持续数千年历史的罗马帝国分裂后,意大利和罗马城分给了西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荣光就此黯淡,随之而来的是永无止境的异族入侵和内部的农民起义。

  公元410年,哥特人联合罗马城内奴隶攻破西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虽然在东罗马帝国的帮助下,西罗马勉强保住了罗马,可帝国统治已经岌岌可危。

  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发动军事政变,建立意大利王国。至此,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战火连绵的中世纪,意大利也随即陷入长达千年的分裂状态。大大小小数十个王国、公国、共和国在这里不断上演着“权力的游戏”。

  伴随罗马帝国的没落,意大利北部已经失去战争门户的作用,昔日的地理优势使其很快超过南部,并后来居上成为意大利的新经济中心。

  公元11-12世纪,由于直布罗陀海峡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被阿拉伯人控制,欧洲商队原本的海上航线受阻,被迫选择从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比萨等地靠岸,再通过陆路前往欧洲大陆,使得曾经被阿拉伯人控制的地中海贸易航路几乎都由意大利北部城邦所取代。

  北部靠商贸渐渐繁荣起来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米兰、佛罗伦萨等自由城邦,通过向当时统治意大利的神圣罗马帝国缴纳重金,获得城市自治权,加速了北部的商业繁荣,形成了以威尼斯公国为代表的意大利城邦体系。

  不过也因为意大利北部城邦的富庶,引来神圣罗马帝国的觊觎,企图直接控制这些地区的税收和地中海的贸易权。

  公元1138年,神圣罗马帝国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一世登上皇位。腓特烈一世在位的35年间,先后发动了六次对意大利的征服战争,均遭到意大利北部城邦的顽强抵抗。

  神圣罗马帝国最后因内斗而衰落,再无暇顾及意大利城邦,威尼斯等北部城邦得以快速的提升,愈发欣欣向荣。

  威尼斯因为取代了拜占庭的商贸地位,成为了垄断地中海贸易的重要国家。不仅拥有数千艘商船的欧洲最大船队,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银行——威尼斯银行。

  同一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靠发展纺织业和金融业也成功崛起。到14世纪时,佛罗伦萨拥有两百多家纺织工厂,织工近3万人,年产呢绒10万匹。手工贸易昌盛也加速了金融业的发展,佛罗伦萨一度拥有上百家银行,分支机构遍布了欧洲各地。

  正是在一片繁华景象中,佛罗伦萨开启了对欧洲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不仅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历史进程,更为后来意大利统一奠定了基础。

  “十字军”东征后,大量阿拉伯、拜占庭文献流入了意大利,开阔了当地人的眼界。

  抚今怀古的意大利人通过翻阅档案和史籍,由此产生了古典主义的人文情怀,进而影响了全社会,尤其是经济最为发达的佛罗伦萨。

  在佛罗伦萨新兴的意大利资产阶级心目中,当时的中世纪宗教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代表,他们渴望复兴古典文化,重塑艺术与精神。

  虽然这种文化“复兴”如今看来好似对时代的背叛,可在希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的佛罗伦萨等政治势力看来,只有通过反思和发扬古典精神,才能打破日渐腐朽的宗教体制。

  正是这些极其复杂又矛盾的心态,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逐渐出现了一大批描绘世俗生活,宣扬平等思想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吸引了大批欧洲艺术家、学者和思想家涌入意大利,推动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这时期的意大利也不是全盘“复古”,其中大量罗马式和哥特式艺术和建筑形式被更鲜明的巴洛克风格取代,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艺术类型。

  可惜,文艺复兴传入整个欧洲后,欧洲相继出现了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等重要思潮,而意大利却鲜有成就。就连曾经被视为欧洲文化中心的佛罗伦萨,其地位也被法国巴黎所取代。

  1796年,拿破仑进攻奥地利胜利后,以意大利半岛北部的土地为基础建立了隶属于法兰西的一个傀儡国。并于1802年更名为意大利共和国,由拿破仑本人担任元首。

  随后,拿破仑又赶走了一直讨厌的罗马教皇。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径,以及吞并欧洲的野心遭到了欧洲各国的联合反抗。

  1814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意大利再次陷入分裂。

  法国虽然战败了,但是拿破仑也将法国大革命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思想传播到了欧洲各国,深受影响的意大利境内,民族主义随之开始觉醒。

  1861年,受到不断蔓延的民族解放意识影响,加里波第率领的“红杉军”与撒丁王国的首相加富尔联手,完成了统一意大利的大业,成立意大利王国,定都佛罗伦萨。

  至此,除了教皇国和奥地利控制下的威尼斯地区和西班牙控制的西西里岛,意大利半岛完成了初步统一。

  借助1866年的普奥战争与1870年的普法战争,意大利又先后收回上述地区。在意大利与罗马强行合并后,教皇庇护九世退居梵蒂冈。

  不难看出,如今的意大利其实与昔日的罗马帝国并无承接历史,除了罗马曾经是罗马帝国属地外,其余皆与其毫无关系。

  意大利不提“罗马”继承人还有个历史因素,当时欧洲的德国(神圣罗马帝国)、俄国(第四罗马帝国)均是以罗马后人自居,实力不济的意大利也不想为争夺“罗马”这个头衔招惹两个强国。

  可历史还是在意大利人身上烙下深深的印记:北部因为早年是日耳曼人统治地区,往往身材高大,金发碧眼;南部混入了西班牙、希腊以及北非人的血统,黑发棕肤比较多。

  不过,也是因历史上的南北分离,才造成今天意大利南北在经济上的显著差异。

  18世纪,工业革命开启了欧洲的资本主义浪潮,与欧洲地理文化更近的意大利北部早早搭上“快车”,开启了工业化进程。

  事实上,意大利虽然实现了国家统一,但由于政权交接相对“平和”,国内守旧的旧势力并没能得到彻底根除。南部由于早年的封建地主制的农业状态始终没改变,富裕起来的农场主并不是将资金用于扩大工业生产,反而是大肆购买土地和昂贵的艺术品。

  更遗憾的是,出于效率和管理成本考虑,19世纪末,意大利政府一系列投资大多分布在在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有意忽视了南部投资,大规模投资不但没有缩小南北差距,反而由于北部强大的工业化基础使得南北差距日趋严重,最终形成了如今“北强南弱”的独特局面。

  不过,在20世纪初的欧洲工业革命号角声中,即便只有“半壁”工业化的意大利,现代工业化的发展脚步并不慢。

  意大利北部与当时正积极开展工业化的德国在地缘文化上亲近,彼此通过技术转移和产业链辐射,建立了一批汽车、化学、电力工业,令自身工业经济有了长足进步。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1896-1913年,意大利GDP增长率2.8%,经济增长率一度位居欧洲之首,仅次于当时美国的4.3%。

  需要注意的是,意大利工业化进程只是背靠德国这棵“大树”,通过承接德国、奥地利等国部分电气工业转移项目而获利,国内真正的重工业体系并未真正建立,依然是以北部地区的纺织、皮革、酿酒、家具等轻工业为主要经济核心。

  不过,意大利的工业起步还是因为战争期间做军工而发家,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安萨尔多公司。

  1853年,安萨尔多公司成立,这是意大利早期最大的军工集团,一战期间,安萨尔多生产了3000架飞机、20万吨商船,以及超过一半的火炮和弹药。

  在战争的催生下,围绕军事工业,意大利的菲亚特、倍耐力轮胎等民用企业也迅速转为军用生产,规模和人员急速膨胀。

  菲亚特在二战前的四年内,员工数量增长了10倍,从4000人增长到4万人,成为意大利独一无二的汽车制造企业。

  更令人“佩服”的是,意大利虽然在一战期间站队德奥同盟,却在关键时刻又投向协约国,使得战后并未遭受战争清算,工业体系得以保存。

  一战结束后不久,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随即迎来令人窒息的全球大萧条,乱成一锅粥的英法等国自顾不暇;国内因经济问题陷入内乱的德国,走向了法西斯极权统治;意大利也在墨索里尼的鼓动下,投向了法西斯的怀抱。

  虽然宣扬极权主义思想与唯意志价值观的法西斯主义,与向往自由、艺术,与天性散漫的意大利人并不合拍。但当时意大利内部因经济危机造成的粮食危机、货币贬值以及夭折的全民生产运动震荡不安,人们在“病急乱投医”的心态下,才选择了法西斯极权统治。

  客观上说,墨索里尼政府通过并购钢铁、航运、电力等等工业资本,重建了意大利工业体系,并通过系统培养工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方式不断夯实工业基础,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为意大利经济迅速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战结束前,意大利再次发挥高强的“骑墙艺术”,逮捕并处死墨索里尼,从法西斯轴心国摇身一变,成为同盟胜利国。

  1946年6月2日,意大利针对政体制度进行了全民公投,投票结果为,半数以上的公民都支持废除君主制。于是,完成了意大利统一使命的萨伏伊家族黯然退位,一个崭新的意大利共和国就此宣告成立。

  由于意大利在二战中的工业损毁率只有13%左右,是欧洲工业国中相对损失最少的国家,又得益于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不仅不用战争赔款,还得到了美国35亿美元的经济特别援助,在经济上最先实现了“触底反弹”。

  尽管意大利再次得到命运的垂青,那时一片焦土的欧洲与工业设施完好的意大利根本没办法相比,意大利完全有机会趁此良机重塑南北工业体系,却并没有这样做。

  战后的意大利政府虽说跟随时代潮流进行了土地改革,可在全国仅5%的农民得到土地后,便继续埋头发展北部工业,南部依然维持战前的封闭状态。

  意大利政府也有自身的考虑,本着就近原则,仅靠北部的工业生产就足以满足当时物资匮乏的欧洲需要,再耗时耗力去投资和建设南部没有必要,也来不及。

  1958-1963年,是意大利战后经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工业产值以每年超8%的速度增长,是日本以外,工业增速最快的国家。

  其中1962年,意大利工业总产值是一战以前的7倍,工业从业人员占全体就业人员的比例从1951年的29.4%上升到37.4%。

  工业的进展,也带动了国民收入的增长,这一时期意大利国民纯收入以年均5.8%的速度增长。在欧洲仅次于西德。

  那一时期,意大利的汽车、冰箱、打字机等工业产品以精湛的工艺享誉欧洲,远销世界各地。

  尤其是在汽车工业,菲亚特凭借性价比超高的紧凑型轿车一跃而起。到1967年,菲亚特公司的销售量比欧洲汽车工业国都要多,甚至还超过了德国大众。

  意大利经济稳步的增长的问题大多是政府对外放松了外贸管制,并积极融入欧洲大家庭。虽然很少提及自己与古罗马的历史,可意大利私下还是对罗马帝国时期的联邦制情有独钟,一直积极在欧洲内部“拉帮结派”。

  1951年设立的欧洲煤钢联营中,意大利就是最初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之后的欧盟、北约、申根公约、八国集团等欧洲组织,意大利无不是最为积极的策划和主导国,对本国外贸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同时,意大利也从曾经的极权统治中得到了启发,通过国家垄断来适时调节经济。比如利用国库资金大量投资了铁路、公路等基建外,还全力发展国家控股的大企业,逐渐增强国家的资本实力。

  在这期间,相对落后的南方地区也得到了大量基建上的扶持。依托于良好的经济环境,意大利南部的种植、食品加工以及旅游业等经济稳步的增长明显加速,共同提升了意大利经济。

  意大利官方统计显示,1951年的意大利全国员工数量在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占比达到99.87%,堪称“中小企业王国”。

  意大利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可谓悠久,由于早年港口贸易和手工制品的繁荣,加上意大利遭受战争涂炭较轻,保留了大量纺织、服装、皮革、家具等手工业基础,且多以家族形式传承至今。

  意大利政府也很清楚这点,早在1922年就颁布了第一个旨在保护和促进小公司发展的法规,并在国家工商部门下设“小工业中央委员会”作为具体政策指导单位。

  甚至即便在工业化浪潮推动下,中小企业工业规模与大企业相比有着较大落差,意大利政府依然没放弃中小企业的想法,反而继续扶持和帮助其发展。

  比如1956年,意大利颁布《手工业法》,成立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手工业委员会,再度从法律层面明确中小企业地位,制定相关产业帮扶政策。

  二战结束后,意大利政府本想通过发展国有控股的大规模的公司来实现大规模的现代化,可懒散惯的意大利工人根本没办法适应严格的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未来的发展始终不如人意。

  在毫无进展的背景下,意大利政府终于意识到以亲缘关系维持的家庭作坊,或许更符合意大利工业发展的模式。

  于是,政府开始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仅在金融方面提供支持,还提供了租金以及设备购买等方面的优惠,并从始至终坚持对落后地区实行特别照顾的原则。

  在政府真金白银地投资和政策扶持下,意大利原先的家庭作坊纷纷购进设备、建设厂房,迅速朝正规化中小企业转型。

  意大利政府也得到了令人欣慰的回报,国内中小企业占据了进出口领域的绝对主导,相关产业出口增长数字惊人。如1958年至1963年的5年间,意大利的纺织业出口增长了151.4%、家具业出口增长了102.7%,基本都由中小企业所贡献。

  中小企业具备极强的工作灵活性、快速的响应时间,以及为客户开发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的强大能力,慢慢的变成为意大利特有的生产方式。

  比如50年前,意大利马尔凯大区一个普通制鞋作坊,21岁的制鞋匠拉坦齐,在狭小的工作间手工制作了Silvano Lattanzi品牌的第一双鞋。时至今日,这个小小的家庭作坊已经成长为意大利最著名的手工皮鞋奢侈品牌,享誉世界。

  在意大利,这样逐渐壮大的中小企业不胜枚举,构成了意大利的经济命脉并延续至今。

  迄今为止,意大利拥有中小企业约420万家,在全国企业总数中占比高达99%,提供了全国70%的就业岗位,并每年为意大利贡献将近70%的国内生产总值,创汇200多亿美元。

  也正是意大利这种家庭作坊式的运营模式与承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取向,才使意大利享有“世界设计之都”的美誉。

  意大利不仅是服装、珠宝等奢侈品牌的制造大国,拥有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时尚名牌,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机器人、机床制造、机械设备、军工等领域的实力也非常突出。

  其中原因或许正如意大利哲学家翁贝托·埃可所说,“对其他国家来说,设计是一种理论,对于意大利来说,设计更加是哲学,或者是一种美感。”

  这个说法很贴切地道出了意大利设计的本质,美感是根植于意大利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艺术感对于生活的影响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深刻和自然。

  从脱胎于古典主义的巴洛克艺术开始,意大利设计总是介于艺术欣赏与功能性之间,即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意大利设计并没有因陋就简,而是继续保持精巧又实用的特点。

  从艺术角度来说,意大利设计更受关注的是现代设计。这是因为意大利设计师在借鉴了德国包豪斯艺术以及北欧的简约派设计基础上,注入了自身的人文内涵。

  这与意大利工业多为中小企业有关,家庭作坊式的企业运作模式,使得意大利人不太遵循严格的现代设计理念,更倾向设计探索和创新。

  比如被称为意大利设计“梦工厂”的阿莱西公司,设计师阿莱西就将诸多带有情感趣味的卡通造型的设计,设计出至今被人称赞的带鸟哨的水壶,红酒开瓶器等艺术杰作。

  再以闻名世界的汽车制造为例,意大利拥有非常完整的汽车制造产业链,从设计到生产、销售非常全面,法拉利、兰博基尼、布加迪威龙等超级跑车均是世界一流的汽车品牌。

  这些赛车除了识别度极高的酷炫外形,车身颜色、配饰乃至轮毂辐条等,无不体现出意大利汽车设计与众不同的浪漫与激情文化特征。

  有意思的是,与很多国家设计师完全是受雇于企业不同,意大利设计师虽然与企业密切合作,但都尽量以独立的设计顾问身份参与合作,避免设计受到合作方的干扰和阻滞。

  这种独特的合作模式,使得意大利设计师经常跨界,在多个不同的设计领域里大显身手。设计汽车的可以去设计热水壶,建筑设计师也不妨碍他去设计一本图书。

  意大利企业也格外尊敬设计师,在意大利多个设计领域,产品总是与明星设计师的姓氏交相辉映。

  同时,意大利设计师还很善于应用新材料进行创新,比如代表人物科伦波擅长塑料制品的设计,开创了今日塑料家具的先河。

  而意大利设计师对于新风格、新产品的不懈追求,又先后应用在服饰、皮包等时尚产品中,不断引领设计时尚风潮。

  美好年代,艺术最受尊崇,也由此催生了意大利设计遍布各行各业,造就了今天意大利设计的崇高地位。

  不过,面对技术要求更高的现代工业,仅靠艺术家的创意,是无法完成产业升级的。

  意大利的经济在战后40年内经历了漫长的波动期:1963年之后由于受到欧洲经济危机影响,一直高速增长的经济开始放缓。随后又赶上70年代的石油危机,意大利经济下滑严重。

  然而到80年代,意大利在汽车工业的带动下,机械制造领域的精密机械、零部件、模具等逐渐成为其出口主力军,不仅直接提升了意大利的国际地位,也巩固了时尚及奢侈品行业的国际地位。

  1987年,意大利凭借旺盛的工业产值正式超过英国,其机械制造出口占其国际贸易的18%。成为全球第五大工业国。

  1992年,意大利人均GDP高达2.32万美元,超越英国,紧追法国和德国。这时期也是意大利的巅峰时期,汽车、摩托车畅销欧洲,奢侈品牌受到全世界追捧。

  花团锦簇之下,危机却已悄悄滋长。谁也没想到,这是意大利在20世纪最后的辉煌时刻。

  1993年,欧共体的关税被取消,随着欧元区建立,意大利的国内市场彻底“沦陷”,成了德法等国工业品的倾销地,曾经的成本优势被冲击得落花流水。

  无论是早期行销欧洲的纺织业,还是战后菲亚特的廉价小车,意大利取得的销售优势均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息息相关。

  现代工业浪潮席卷而至时,意大利的时尚行业,还有机会向高端奢侈品行业升级,但需要足够人才储备的工业技术升级,就没那么简单了。

  很难想象,全球文艺与艺术之都的意大利基础教育水平,长期远低于欧洲其他几个国家。

  上世纪80年代初,欧共体一项调查显示,意大利有1500万人属于半文盲(识字较少),约占总人口的27%。

  要知道,世界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创立于意大利,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这所大学是欧洲中世纪的学术中心,更是人类文明启蒙的火种。

  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大学中,欧洲的法国有4所,德国和瑞士都有3所,连荷兰和丹麦这种小国都有2所,意大利却一所都没有。

  没有优质教育的普及,使得意大利工业向上无法向德国、法国等高端制造业靠拢,向下又面临亚洲部分国家更为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蚕食,危机便早已埋下。

  现代工业追求的是规模效应,这正是中小企业模式的“软肋”。只有少数的规模去创造更多价值,自然在科学技术创新投入上捉襟见肘。

  毕竟,现代工业不只是靠设计得好看,更需要持续、稳定的研发做后盾,才能托起整个产业。

  意大利政府也不是不清楚其中道理,可无底洞般的福利制度早已制约了技术升级的可能性。

  在各种福利制度的照顾下,“可爱的意大利”人只爱度假,不喜欢上班。每周只工作32小时,休息3天,工资还得按14个月发,羡煞所有人。

  任何福利制度都需要巨额财富来支撑,不想出乱子的意大利政府只能再次通过加税和借贷来维持现状,结果就是企业经营更困难,政府债务也滚雪球般壮大。

  恶性循环之下,2018年意大利的公共债务占GDP比例达到惊人的134.8%,就连最引以为傲的核心资产也相继被外资收购。

  可在过去的两年时间内,意大利经济稳步的增长比几乎所有其他欧洲国家都更为强劲:2021年增长6.7%,2022年增长3.7%。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意大利获益于欧洲的疫情重建计划,是该项目最大的受益国,总计获得了1915亿欧元的资金,几乎等同于意大利一年的GDP。

  欧盟资助意大利经济复苏,也是意大利自身“内功”基础不错,特别是意大利于2016年提出的“工业4.0”国家计划,使得工业领域数字控制机床与工业机器人近年来的表现尤为抢眼。

  根据UCIMU(UCIMU-SISTEMI PER PRODURRE,意大利机床机器人及自动化制造商协会)数据,2022年意大利数字控制机床、机器人及自动化产量达到72.55亿欧元,与前一年相比增长14.6%。

  同时,UCIMU也预测,意大利在该领域的优势还将继续保持,2023年有关数据有望增至75.65亿欧元,与2022年相比增长4.3%。

  目前,意大利在全球机床市场排名全球第四,欧盟第二,约占全球机床产量的8%。

  根据ITA(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22年3月,意大利安装的机器人数量超越任何其他欧洲国家:同比增长率达27.3%,高于西班牙(26.2%),德国(24.8%)和法国(18.4%)。此外,意大利的机器人普及密度为200个/万名工人,远高于欧洲中等水准(114个/万名工人),是世界中等水准(99个/万名工人)的两倍以上。

  ITA数据还显示,2022年,意大利机械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高于德国和法国,产值达550亿欧元,全球占比超过9%,出口排名世界第四,仅次于中国、日本和德国。

  除了代表先进制造领域的工业机器人与智能化表现出众,意大利在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模拟技术、工业物联网、云计算等“工业4.0”领域都有着一系列融资和扶持政策,进一步加速意大利现代化工业领域的进程。

  别忘了,浪漫的意大利并非只有冷冰冰的工业体系,占全国GDP 11%的旅游业才是国内第一产业。

  意大利最负盛名的罗马、威尼斯和佛罗伦萨,每年接待游客都超过1亿人,梵蒂冈博物馆、比萨斜塔等著名景点更是全球旅游者争相打卡的胜地。

  意大利的旅游业不仅吸引了大量海外游客,自己本国的游客也不少。用令人艳羡的话来说,“意大利人不是在度假,就是在去度假的路上”。

  北部的意大利人热衷去南部的庄园、海滩度假休闲,南部的意大利人也乐意到北部感受文艺气息和扫货。

  甚至,每个去意大利旅游的外国人,都会学到一个意大利单词“ponte”(桥)。

  “ponte”原本是“桥梁”的意思,可由于意大利几乎每月都有周末休息日之外的节日需要放假,人们便毫不客气地将两个距离很近的工作日当作嫁接假日的“ponte”一起延长放假,而且没有调休一说。

  到了每年8月,所有意大利人还会统一放“带薪暑假”,集体去海边或风景胜地旅游。

  为此,意大利人学习巴黎,在街头放置存放玫瑰的玻璃柜,上面写着:“如果邂逅爱情,请打碎玻璃。”

  或许,这种刻入骨子里的浪漫,加上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与引领潮流的设计,才让古老与现代辉映的意大利如此特别,持续不断地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浪漫多元的意大利如何成就中小企业王国?

拍下二维码,信息随身看

试试用手机扫一扫,
在你手机上继续观看此页面。